超八成瑞安居民的祖籍是福建你家祖先从哪里来?

瑞安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从六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初年,人口大量入迁。瑞安大多数居民的祖先来自五湖四海,是全国多个省区特别闽东北等地移民的第二故乡,也是相当一部分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祖籍地。据统计,瑞安现有居民中,85%左右祖籍在福建,其中以宁德、泉州两府人居多。

早在新石器时代,瑞安这片土地上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并且开展农牧业生产,开启了瑞安文明的篇章。汉朝建立的时候,已经有成千上万人在此繁衍生息,具有一定的文明水平。但由于闽越国企图吞并东瓯国,举兵反抗汉朝廷,导致东瓯、闽越两次大迁徙,仅东瓯国就有4万多人迁居庐江郡(今安徽西南部)。瑞安成了一块没有人管理的荒野之地。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初期,为逃避战乱,中原农民纷纷逃往江南,掀起人口南迁的大潮。到东汉永寿三年(157年),瑞安的人口密度恢复到300年前的水平,即每平方公里1.1人,全县大约2000多人。

赤乌二年(239年),三国吴朝廷把永宁县南部划出来设置罗阳县,管辖今瑞安市、平阳、苍南与龙港全境及泰顺、文成两县大部与瓯海、龙湾部分土地。这是瑞安第一次建立县级政权。瑞安进入了经济开发、人户增长和置立县政府的崭新阶段。

公元316年,北方的匈奴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把短命的西晋政权席卷而去。皇族司马睿一路南逃到建业(今江苏南京),318年在此建立了东晋王朝,不少北方人也跟着南渡进入温州瑞安。近几十年来,在瑞安市玉海街道隆山、莘塍街道下山根村、桐浦镇桐溪村太平山和桐溪、陶山镇街路村、潘岱街道芦浦村、潘岱街道下湾村、塘下镇凤山村与八水村、仙降街道垟坑村等地方出土了一批墓砖铭文。从史籍与这批出土墓砖铭文来看,六朝时期已有陈、李、张、黄、周、徐、曹、余、薄、富、丁、鲁、章等20多个姓氏人群定居瑞安大地。至刘宋大明八年(464年),当时的永嘉郡已有6250户、36680人,其中罗阳(瑞安)就占三分之一以上。

进入隋唐时期,我国实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大大推动了经济大发展。一部分北方流民来到了瑞安,给瑞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个时期有一部分来自福建的移民,如唐天宝年间(742-756)因闽蛮变乱,自福建长溪赤岸迁居横山乡岩头的潘谋襄、唐宝应二年(763)从福建赤岸迁居东岩金岙的金九、金拾兄弟,唐咸通年间(860-873年)从福建长溪县入迁瑞安帆游乡长桥西河(今属塘下)的陈居静。

随后的黄巢大起义造成一部分北方、闽地居民逃到瑞安等地,如周雍由湖北黄冈迁居瑞安县三港镇、朱材于唐末天祐间(904-907)由闽省赤岸避乱迁居安固县独峰、许文郁于唐天祐初(904)从建州迁居许峰(今曹村)。唐代自温州境外迁入瑞安共28支移民,其中迁自福建的就有10支。

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曾经无比辉煌的大唐王朝落幕,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除北汉,“十国”中的其余九个都在南方。当时浙江全境以及江苏一部分属吴越国,与温州接壤的是闽国(今福建大部)。

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北方战争接连不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由于战祸较少,经济没有或者很少受到破坏,加之北民大量南迁带来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因此南方经济一直在缓慢地上升。这时候,出现了瑞安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入高潮,搬迁到瑞安的多数是闽地人。那时的福建人为什么要背井离乡迁徙到陌生的浙南瑞安等地呢?

这要从闽国的内乱讲起。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闽侯(即长乐,今福建省福州市)。王审知当政的三十年,是福建历史上短暂的黄金时代。王审知去世后,闽国统治者相互攻杀,北面强邻吴越、南唐与割据泉州、漳州部分地盘的留从效也趁乱出兵闽国,福建境内陷入长达二十年的内乱和随后三十年的战乱之中。战乱迫使闽国百姓尤其是闽东北人纷纷外逃,那么逃往哪里好呢?

瑞安当时属吴越国,以钱镠及其后裔为首的吴越统治集团长期采取“保境安民”国策,国内一片祥和、安定气象,与陷入战乱的福建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闽地富裕民众纷纷迁徙温州避难,分散居住瑞安等温州各地。

根据志乘、谱牒、墓志、朱卷等现有资料大致统计:唐至五代全国迁入瑞安的有70多个族群,其中从福建迁到瑞安的超过七成,大部分经长溪赤岸移入瑞安,而这些移民中避祸乱(黄巢乱及闽国内乱)的占绝大多数。

林氏,始迁祖建于后唐同光三年(925)由闽莆田迁入筱村(今属泰顺县)。林育复迁瑞安浦西;始迁祖世德于五代时自福建泉州避居凤鸣乡凤屿。

孙氏,始迁祖志元于后唐时由福建长溪赤岸迁居仙降;始迁祖惟睦,五代末自闽长溪迁居瑞安之盘谷(今潘岱砚下)。

国氏,始迁祖孟恭于后唐长兴二年(931)避王曦之乱由长溪迁居仙岙乡旸坑。

吴氏,始迁祖于后晋天福二年(937)避王曦之乱,由闽赤岸迁居白云乡固社。

郑。

超八成瑞安居民的祖籍是福建你家祖先从哪里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