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 — 匠心独韵 浑厚古朴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

竹雕自六朝始成为一种艺术,直至唐朝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汉族竹刻家们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涌现了“嘉定三朱”等诸多竹雕大家。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

清代前期尚有明代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浅刻、浅浮雕、留青、圆雕等同时并行;品种扩大,制作精细工整,细巧秀雅。清代后期较为单一,用刀平浅,常作阴刻。

明清时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于生长二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纹理结构细密,嫩老适中。所以雕刻成器后,经打磨,其光润、平整,不亚于平整的木纹。早期的竹刻作品往往表现出竹的纹理,后期作品则精工细作,很少见到竹的粗糙肌理。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刻上大师名款的竹雕器物,有四种情况:一是作者亲笔提款的真品;二是其弟子们后加款识的真品;三是弟子的作品刻上师傅的名号;四是完全造价的赝品。

赝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识,是比较常见的。一般来说,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风格。伪款则笔画呆滞,下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

明清时期,曾出现一批具有文人、工匠双重身份的特殊工艺大师,他们的作品往往刀工流畅,且画意明确,意境深刻。从清末开始,竹刻上的书画从此丢失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失去了精湛的刀笔艺术。

明代作品多带有暗红的色泽,其中最受人欢迎的应是一种带有琥珀光泽的红色;清代的作品多深棕、棕黄色,越到后期色泽愈浅。

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以求获得与旧器相同的色泽,但人为模仿浮而不沉,与自然色泽终究有别,经仔细辨别,很容易看出,同时伪作之品凹凸之处的色泽千篇一律,也无浓淡之分,更无过渡之色。

在竹雕工艺中,知道一些工艺的流行年代是很重要的。陷地深刻技法是从清代开始的;竹簧器始于清初,精品均为宫廷用具;留青虽始于唐朝,但唐至明代不见有,现传世作品除了明末张希黄的佳制,其余均为清以后的产品;康熙年间嘉定派曾用一种特殊的粘土制成竹雕中动物的眼睛。因此,熟悉竹刻技法有利于辨析竹雕作品的时代。

平时要多看、多接触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的古代名家竹雕作品,和在平时交易的竹雕作品进行比较,才能不在交易中吃亏。

明清时期不少竹雕大师,既擅长竹茎雕,又擅长竹根雕。既是竹雕行家,又精于木雕、牙雕和漆雕等。艺术师相通的,无论是何种材料,都会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刀工和审美意识。因此,我们通过竹雕大师同时期其他材料的作品然后了解他的艺术表现力,进行对照,就可知其作品的真伪。

竹雕 — 匠心独韵 浑厚古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