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卓尔不群的微笑熠熠生辉

是谁用创新的力量改造当下?是谁在科技的路上引领未来?是谁的执着让你叹服?是谁的微笑让你感动?在2015年的门口回望,在科技领域,这一年有太多的人值得我们徐徐道来,篇幅不够就简而言之吧。

1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院士,共同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张存浩院士是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理事长。程开甲院士是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两弹一星”元勋,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程开甲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中国核试验科技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存浩、程开甲两位科学大家荣膺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有关报道中就曾透露出两个颇有意思的细节: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程开甲,总爱在小黑板上演算大课题,搬了新居还专门留出一面墙,装上一块黑板;而化学激光奠基人和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的张存浩,则酷爱古典音乐,会唱上千首歌曲,至今还收藏着堪称古董的留声机和许多古典音乐唱片。

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20周年系列的开篇报道,本报4月9日在头版主打位置刊登了宋延林的报道。

10年前,当宋延林带领自己的团队闯入印刷领域,2004年,他在国家项目支持下开发出可与国外知名品牌媲美、但价格仅为其1/10的打印墨盒。

他本可以在交出一份漂亮的结题报告后申请下一个课题,但随着对印刷行业的深入了解,他意识到,我国印刷行业污染严重且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能否用纳米材料通过打印研发出绿色制版技术?宋延林开始新的思考。

基于基础科学问题的突破,2009年,宋延林团队研发的纳米绿色制版技术的中试线顺利建成,并已成功推向市场。在此基础上,他带领团队将纳米材料应用于绿色油墨、绿色铝板基生产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绿色印刷产业链技术。这还远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下一步将突破纸张印刷的范畴,把纳米绿色印刷技术延伸到电子、建材、印染等行业,通过纳米材料的创新和应用,解决上述行业的环境污染和高能耗问题,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一个“纳米材料绿色印刷技术产业集群”。

伴随着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悠扬的乐曲,身穿燕尾服的施一公走上领奖台,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2014年爱明诺夫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一国际大奖的中国科学家,时间定格在3月31日晚11点。随后,本报前沿人物版块对其做了独家专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立体的施一公。

2008年,41岁的施一公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的教职,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

回国后,施一公在继续细胞凋亡研究的同时,开辟了与疾病相关的重要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大分子机器组装及调控这两个结构生物学的前沿研究方向,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我国在生物物理和结构生物学相关领域的整体发展。

自1998年以来,施一公领导的实验室主要结合X-射线晶体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手段,系统地研究了细胞凋亡的发生和调控机制。他们的科研成果不仅清晰地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的一项科研专利也已被转化为治疗癌症的新药,并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末期。

7月3日,本报在头版报道了欧阳竹的先进事迹,他是基层科研人员的典型代表。

扎根基层30年,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禹城试验站站长欧阳竹有事没事的时候,欧阳竹喜欢到山东省滨州市北部临海的盐碱地转转——这片曾经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如今变了天地,已被抗盐碱小麦所占领。

30年间,他和同事们一道,将“不毛之地”改造成了“良田沃土”,将“渍涝洼地”改造成了科技与生态并举的“鱼米之乡”……

盐碱地榨取了一代科研人的青春,转眼间,“青年”欧阳竹已成了“中年”欧阳竹。过了“知命”之年,他却有了新的追求。“我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感情,这一辈子已经注定脱离不了农业,我要不断地思考,探索一条新路子。”

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科学家的战略思考,也是他在退休前力促的一件事。“我想最后一件事,要做范式农场。里面引入一些新的概念,要从要素的配置上,从技术的配置上优化。”

4月,网上忽然流传一张照片,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前,低头念着发言稿。这位蓄着胡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没穿袜子的老人不是来做脱贫报告的,而是一名中科院院士,叫李小文。网上意外的走红让我们走近了这位低调的院士。

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的强烈反差,让网友惊叹,“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

“李小文”作为关键词,迅速排在了搜索引擎的第一位;他在科学网开设的博客,成了一周热门博客第一名,点击量迅速超过了400万次。

在照片的“背后”,熟悉李小文的人却觉得莫名其妙,作为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李小文在学术界早就是人尽皆知的“技术宅”和“优质叔”。

11月10日,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师昌绪院士不仅是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更是参与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战略家,为中国的材料科学作出巨大贡献。

据身边人回忆,师老虽年届九旬,还在发奋工作,每周4天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接待来访、看资料、写文章、作报告,依然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据他的“效率手册”记载:2010年在京接待来访一二百人次,在京开会四五十次,出差十余次,北到哈尔滨,南至广州,还作了3次特邀报告。这就是自称“一个闲不住的老人”90岁科学家的生活。

从华师一附中保送北大元培计划班,再以全额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硕博连读,范犇的人生目标定格在武汉,携博士未婚妻回家乡创业,立志用所学造出最舒服的房子。范犇年仅28岁,是我国最年轻的“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范犇的公司,成立于2011年夏,注册资金1000万元,设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武大科技园创业楼。他的新技术是指3D钢丝网架承重结构。经测算,这样的墙体结构,能使室内少付30%的空调及取暖费,通过了美国国家研究院3小时防火测试,重量只有传统砖墙的1/4,施工周期仅为传统材料的50%,独特的钢丝网架结构,足以抵抗8.5级地震和时速226英里的飓风。

去年7月,武汉首栋钢丝网架板房屋在蔡甸落成,建筑是一幢私人别墅。东西湖区某公司,五层高的企业员工宿舍楼,也大胆尝试了这种最新技术。

13岁的汪正扬,在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上火了,这名清华大学附中初二学生被称为“中国年龄最小的黑客”。“我的目的是帮助网站修补完善。”接受记者采访。

2014卓尔不群的微笑熠熠生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