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湖南丨小郁竹艺:匠心之美 “郁”汝于成

中国人历来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文豪苏东坡的诗句简明扼要地隐射着一个事实——竹,早已渗透至中国先民的生活当中。几千年来,中国人取之用之,歌之颂之,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竹文化。

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竹艺已逐渐淡出寻常百姓的生活,而踽踽前行的手工艺人,仍在坚守着心底最珍贵的传承。今天《世界看湖南》,带您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郁竹艺。

湖南益阳的小郁竹艺,又被称为竹编,是指采用拼、嵌、榫合等传统工艺技法制作的小件竹制器具。“郁”来自于益阳方言,意指将竹材构件加热弯曲,使之符合造型需要的一种工艺,小郁竹艺就是因为大量运用了这种工艺而得名。2011年,小郁竹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现今小郁竹艺的传承人是危禄绵。

益阳小郁竹艺发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益阳也自明代开始被称为“竹器之乡”。据史料记载,小郁竹艺在明初时就已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竹制品年产量在10万件以上。那时的益阳,大至门楼建筑,小到家具用品都跟竹子有着密切的联系。

时光流转千百年,如今的小郁竹艺已很难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精美的竹器物件大多被搬进了博物馆。

谈及此,危禄绵说,“肯定是不希望它进入博物馆,还是想把它走近千家万户。”如今年近60的危师傅仍在不断寻找传承人,他必须抓住有限的机会。

2013年,益阳大剧院要进行扩建,为了凸显本地特色,剧院方找到了危禄绵,希望通过小郁竹艺来装饰剧院。最终,危禄绵在老一辈手艺人的建议和支持下,将益阳大剧院一个近千平方米的“花鼓风”剧场,全部改造成小郁竹艺特色装饰,成为了益阳市一个极具文化底蕴的非遗文化宣传窗口,受到国家文化部的高度肯定。

2016年,益阳小郁竹艺民俗博物馆在大华村建成。危禄绵把毕生的积蓄投入其中,他带着妻儿把家安在了这里。博物馆旁边,有个竹艺传习所,保持着最原始的状态,是他工作的地方。

这些年来,危禄绵在传承上做足了文章。他带了不少学徒,每年带的徒弟有10人左右。不仅授艺,更教他们为人,守住匠心。

危禄绵相信,中国几千年的竹文化早已经浸透到无数中国人的血液里,只是现代文明太过快速的脚步,让人们来不及回味这种传统手工艺曾给人带来的平和心境。当人们置身于这种传统技艺营造出的独特氛围,他们仍能找到那种遗忘已久的记忆。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多优秀的东西,它们可以让我们静下来,如果我们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品,能够让社会上看到它的人放下一些浮躁的东西,心态稍微平和一点,这应该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收看方式:湖南国际频道现已覆盖全球230个国家和地区,电视用户可调频进行收。

世界看湖南丨小郁竹艺:匠心之美 “郁”汝于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