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末文化书法作品欣赏(浅谈罗阳先生行草书艺术)

东莞,古称东官,历史悠久,宋元以降,人才辈出,乃粤中文化之重镇。东莞市书法家协会创始人罗阳先生,原名罗昆球,笔名仰斋,号云浮迁客,在莞邑之内已是家喻户晓了。他不仅是东莞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教育家,而且更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书画艺术家。笔者居莞多年,有幸得他的指导和提携,并且结为忘年之交。因常与他畅谈书艺之道,故对他的书艺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现就其行草书艺术简评作如:

书写的随意性。一个书家如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至少必须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如学识修养、书写技法、熟练程度、用笔、用墨等。罗阳先生早年从事教师职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天文、古文字、文学、艺术等多种门类的文化底蕴,故作书多是胸有成竹,信手拈来,一挥而就,洋洋洒洒,偶得天成。古今学行书者皆以“二王”为宗较多,罗阳先生亦是在临帖临碑上下过很大的功夫,长期临池磨砚,且融诸家笔法、技法、章法、结构、墨色而后再融入个人情愫,独创出其潇洒俊逸,秀丽典雅,法度严谨,宛如行云流水般的行草书自我风格。而且凭着数十年来朝夕日课的积累沉淀以及悟性,使得其书作能随意挥洒,坦荡自然,别有韵味。

章法的流畅性。一幅书作的好与坏,不仅仅从技法、笔法的精到及传统功夫的深厚考虑,而且亦取决于书写的谋篇布局,尤其是章法的流畅,线条的墨色变化,展示的视觉美感。一幅作品,视觉的感观主要观其章法、结构及行气。一幅成功的作品往往有一股气势贯穿整幅作品,由上而下,左到右,如针线相连,一脉相承。诚如一篇成功的散文,不管以倒叙、陈述或插叙形式开头或结尾,都始终是“形散而神不散”。欣赏罗阳先生的书作,往往使人真正感受到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风韵。罗阳先生作书善于一吐为快,一挥而就,极少半途停顿或者甚至中断几天后再开笔。这样便使得整幅书作气韵均匀、自然,直接将个人的艺术感触及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用宣纸宣泄出来。不偏不倚,气正神全,上下错落有致,左右逢源,并善于笔用中锋为主,侧锋辅之,显得笔法有序,别具匠心,变化无穷。

题跋的艺术性。罗阳先生的书作,较多是有题跋,或借景抒情,或借题发挥,或是人生顿悟,或是激励鞭挞,自始至终均用个人语言来烘托整幅书作的内容和主题。在其诸多的作品中,无处不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的关心,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叩问,对艺术的诠释,令人一目了然,尽情倾吐自我心声。既可欣赏到作品的艺术内在美,又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心灵美。这种题跋的形式虽然许多书家都惯用,但往往缺乏真知灼见,难以挖掘事物的实质所在,罗阳先生题跋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心境平和,胸襟开阔,直抒胸臆,自始至终对人生持乐观的态度,对艺术抱着执着的追求和热爱。

书风的变革性。任何艺术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所谓变,即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探索革新。死守成法,只会令人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古今学艺之人无时无刻都在不断地改变自我,开拓自我。孙过庭《书谱》曾云:“泯规矩于方圆,遁勾绳之曲真,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笔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罗阳先生的书作大体分三大变革:早年以端庄秀丽、典雅的文人书卷气为主,前期作品多以工整严谨,稳步发展。乃至六十岁后书风逐渐转变,作品每每以传统为本,以笔墨为质,以碑帖结合来开拓自我书风,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则注重线条的质感和个人情操为主要拓展方向,不断向纵深发展。而后期则是以柔制刚,以静制动,吸取舒放内在的灵气和神韵,既有碑学的刚劲雄厚,又有帖学的清秀典雅,合而为一,达到一种无欲无求、无法无我的境界。其书风亦经历过由传统到时风,再传统,最后仍然是复归传统。因为万物之艺术,万变不离其宗,必须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生活的磨练,而后又以传统的基调融入个人艺术观点,最终达到传统与创新齐驱并驾,这便是中华民族书艺最终能傲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由于其书作过分宣泄个人情感,导致个别书法作品在字形上缺乏精到,如单个字放大则显得随意,缺少推敲,用笔率意,未能将点、线、画融于一体,但这仍然无法影响到其书法的广泛流传和众多后学者收藏及鉴赏。

云末文化书法作品欣赏(浅谈罗阳先生行草书艺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Scroll to top